|

神正在書寫的故事

聖經翻譯圓桌會議正逐步在拉丁美洲開創合作空間,
每次建立一個關係

哥倫比亞波哥大——

熱鬧的墨西哥鄉村音樂充滿會議室。燈光閃爍,牆上懸掛著五彩繽紛的三角旗。各桌擺放著色彩鮮艷的國家名稱牌與姓名牌。來自十五個國家的與會者入座時,彼此交換溫暖的問候。期待的低語聲在空氣中瀰漫開來。

lkajfla
8月5日至7日,在哥倫比亞波哥大舉行的Msea促導員第二次迎新活動首日,現場洋溢歡笑。攝影:Gwen Davies

這場盛會是今年8月為Mesa促導員舉辦的培訓工作坊 —— Mesa即國家圓桌會議,匯聚活躍於聖經翻譯運動的機構、教會和網絡領袖,其宗旨在於深化情誼,共享決策權、資源與專業知識。

部分與會者已參與過本國Mesa事務,少數曾出席過此類國際聚會,其餘則是初次參與。眾人齊聚一堂,不僅為探討本國圓桌會議的運作,更為跨國合作而交流、學習與共創異象。友誼、團結與對話等核心價值,成為深化互信與協作的基石。

哥倫比亞圓桌會議協調員、南美宣教協會宣教主任格林菲爾德(Gisella Greenfield)強調:「我由衷相信圓桌會議理念的宗旨、價值、異象與使命,其成效正體現於這理念的蓬勃發展。我認為,非出於神的事務終將消亡;源自神的事業則會綻放、成長、結出果實。」

Msea周邊團隊透過短劇,演繹Msea文化的十項價值觀。攝影:Gwen Davies

「永恆不變的價值觀」

皮肯斯(David Pickens)是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(SIL Global)前任拉丁美洲總幹事,現任翻譯項目促導員暨培訓顧問。他談及SIL過去如何贊助拉丁美洲伙伴的年度聚會。

他坦言:「那本該是充滿活力、促進融合與對話的時刻,我們渴望更具體的合作模式,但一切仍取決於SIL的主導權與資金支持。」

「圓桌會議」模式雖類似,卻匯聚更廣泛的人力資源。卡德納斯與十多名伙伴獲邀參與首屆哥倫比亞會議。

他強調:「踏進會議室的瞬間,我就深信不疑,這建立在永恆不變的價值觀上,核心在於釐清各方的角色定位,真正實現長遠永續。」

成員來自多個國家的小組分享他們對合作的定義。攝影:Gwen Davies

這些價值觀 —— 友誼、團結、對話、協作、多元、尊重、避免重複、杜絕競爭、慷慨與信任 —— 體現了整體異象。這異象雖非新穎,卻始終難以實踐。

哥倫比亞圓桌會議協調員、邊緣化群體發展基金會(FDPM)主任米薩爾(Sandra Misal)表示:「回想十年前,很難想像不同機構能真正協作。當時各機構保持友好關係,但合作仍難以想像。每個人都忙於處理自身機構的工作。」

「徹底的協作」

威克理夫國際聯會美洲區總幹事卡德納斯(David Cardenas),是推動會議發展的核心力量。

他指出:「某些國家的工作氛圍充斥著緊張、分歧、競爭與數據吝嗇」。而會議機制正逐步改變這種風氣。

他強調:「當我們同桌而坐,以朋友之姿討論、分享工作成果、共同辨識需求並將榮耀歸於神,這才是最佳狀態。當我們考量慷慨奉獻、共同服侍、相互尊重、對話交流時,最重要的是為本土聲音留出空間 —— 聆聽本土領袖與教會領袖對需求的訴求。」

lsdkfjlsdafj
跨國的圓桌會議參加者對著鏡頭微笑。Luis Garabito(危地馬拉)、Darbell Stephanie Urrutia(尼加拉瓜)、Timoteo Bachmann(巴西)、Juan Leal(委內瑞拉)、Jorge Peliza(厄瓜多爾)、María Elena Reynoso(多明尼加共和國)、 Yesenia Ccaipani(秘魯)。攝影:Luis Garabito

他指出,核心關鍵在於「徹底的協作」。

「如今各國皆設有聖經翻譯事工,非僅單一機構,而是眾多機構並存。各類聖經公會、本土教會、原住民網絡林立。關鍵在於:如果不選擇合作,我們終將陷入競爭 —— 爭奪項目資源、重複收集資訊。因此最佳之道是齊聚圓桌,共同商討藍圖與異象。」

這種模式有別於歷史上由國際機構主導策略的模式。如今,這些機構有機會聆聽國家與地方組織的聲音,而最關鍵的是 —— 聆聽教會的聲音。

卡德納斯說:「我們在拉丁美洲見證的,是典範的轉變,聖經翻譯可以透過在地聲音來完成,在與所有人的協作與友誼中推進。領導模式同樣經歷範式轉換。許多人慣於獨斷專行,但在圓桌會議中,我感受到與他人協作領導的挑戰。這正是神國度的文化。」

「更自然、更中立」

圓桌會議始於眾人圍坐一桌。會議桌常採用圓形配置 —— 象徵無人或組織凌駕於他人之上。建立信任的首要關鍵在於友誼與對話的價值。

如何處理衝突的互動式工作坊。攝影:Javier Bogotá

巴西圓桌會議協調人巴赫曼(Timoteo Bachmann)說:「我們正探索、發現並學習各種工具與資源,以創造性的方式實踐合作。當我們邀請機構伙伴共聚協作時,這些方法能避免造成『冒犯感』。」身為先鋒聖經翻譯會(Pioneer Bible Translators)的翻譯顧問,他強調:「這會更自然、更中立,避免給人『機構間相互干涉』的印象,而是以基督裏的弟兄姊妹身分,更刻意地攜手共事。」

米薩爾說:「Msea邀請我們攜手合作,它引導我們體悟,事工並非孤軍奮戰,而是群體協作;既要珍視他人的貢獻,更需謙卑承認自身不足⋯⋯我們褪去機構的制服,坦然相問:『我能為你貢獻甚麼?你又能補足我缺乏的甚麼?』」

「而這其中便孕育出美好的事物。」

巴拿馬PAAM的戈麥斯(Carlos Gomez)審閱聖經翻譯歷史時間軸,與會者將各自機構的貢獻標註其上。
攝影:Gwen Davies

每個人都有發聲權

格林菲爾德提到,在哥倫比亞,新加入Msea的成員往往驚訝地發現這裏存在著「扁平化」的組織結構,「所有聲音都能被聽見」。

她說:「這在外面是聞所未聞的,就連教會裏也看不見。」

她又表示:「如不聆聽所有聲音,你會錯失很多。過去,我總能迅速理解問題並給出答案,但與原住民互動後,我發現他們對某些我容易忽略的面向,懷抱著深邃的智慧與明確見解。所以現在,我選擇靜默。因為他們需要時間。我們行事匆忙,他們卻需要時間沉澱思量。他們更像亞洲人。而當他們開口時,你會驚歎:『哇,這太棒了。』」

此價值觀深刻體現於全球聖經翻譯運動,尤其在宣教權力議題上:確保每個人都有發聲機會,並承認每個人皆能貢獻所長。

多明尼加共和國的Rosaura Marte將「禮物」加在其國家的圓桌上。攝影:Gwen Davies

聽信真道(Faith Comes By Hearing)北拉丁美洲總幹事洛佩茲(Abdiel Lopez)回憶首次培訓時,當被問及「貴機構能貢獻哪些資源」時,眾人共同探討了人際網絡、設備、計劃畫與培訓等可予可受的資源。

洛佩茲說:「這裏沒有老闆,沒有全權負責人。這是我們所有人協同產生的力量。今天與危地馬拉Msea討論『催化作用』時,我們得出結論:其實不存在催化劑。當我們三個協調員聚集一起時,催化時刻自然發生。惟有齊首一堂,萬事方能成就。這就是實況。 並非有位領導者突然出現,而是當我們齊聚交流時,這樣的構想自然浮現。」

他指向哥倫比亞會議室牆上貼著的大紙張,與會者在上面書寫構想,與全體分享。

「我先前未曾留意,但那上面有我的筆跡,記載著我的想法。這代表我的聲音被聽見、被重視、被納入考量。⋯⋯我的文字能出現在海報上,這本身就讓人感受到自己是[對話]的一部分。我曾參與其中,成為某件大事的組成部分。這不僅是機構,而是更宏大的使命。我們參與的是神的使命。」

•••

撰文:Gwen Davies, Jim Killam (威克理夫國際聯會)

Simi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