秘魯與馬來西亞之間的連結,激發團隊為口語社群開拓新路徑
隨著世界各地的聖經翻譯運動越發緊密連結,翻譯員發現了更多能跨越文化藩籬的創新方法。
口述聖經翻譯(oral Bible translation, 以下簡稱OBT)便是其中例子。這項策略正在全球多地擴展 —— 在這些地區,社群往往更傾向透過口語而非書面形式接觸翻譯的內容。
馬來西亞威克理夫的顏毅玲(Evelyn Gan)曾在亞洲帶領OBT工作坊,卻未想過會在地球另一端實踐。身為威克理夫國際聯會的口述翻譯項目顧問,她在今年5月率領小團隊前往秘魯,在滿室翻譯員和相關工作人員面前,講授OBT的原理。

「OBT超乎我想像」
OBT不只是大聲朗讀書面語譯本。有聲錄音固然實用,但在口語和書面語之間,差異其實相當顯著。顏毅玲指出,參加者最大的收穫在於「明白考量受眾使用語言的習慣、認知水平和語境很重要 —— 即使在同一種語言中」。
部分秘魯的參加者起初略顯懷疑。塞萬提斯(Luis Cervantes)牧師身為AIDIA(Asociación Interdenominacional para el Desarrollo Integral de Apurímac)的總幹事暨ACIEP(Asociación Cristiana Interétnica del Perú)執行秘書,原以為這次工作坊不過是沿用過往口述翻譯課程的模式 —— 由促導員要求母語人士逐句逐節地獨立翻譯。
結果這次訓練消除了他的疑慮。
他說:「OBT超乎我想像。」
如今他熱切期待將OBT策略應用於秘魯社區的翻譯和「與聖經聯繫」事工 —— 這些地區大都屬口述文化,傳統的識字教育方法尚未普及。
他說:「以口述方式進行真的很好,每個人都必須參與。今年底至明年初,我們將啟動多四個新的翻譯項目,我們可以從內化的部分開始。」
「內化」是OBT的核心理念。翻譯促導員聆聽經文的多種譯本,並學習其文化和歷史背景。透過討論、情境演繹、繪圖和故事板等手法,他們將經文的深層意義與細節內化,直到能口頭傳遞的程度,進而以既有創意又引人入勝的方式,向口述翻譯員團隊分享所學。

從亞洲到美洲
顏毅玲不單協助在馬來西亞推動OBT培訓,更擔任其第一語言 —— 檳城福建語的口述翻譯顧問。2024年,她於馬來西亞檳城協助舉辦培訓課程,融合多種OBT培訓方法,匯聚來自多個機構的導師與學員。
隨後,經由幾位聯會機構的領袖,加上亞洲和美洲的地區領袖的一連串磋商,促成在秘魯舉辦同類型工作坊的機會。顏毅玲從馬來西亞威克理夫召集了一個團隊主領工作坊,即使這團隊中沒有人會說西班牙語。2025年5月,顏毅玲偕同Poh Swan Ng、Tomomi Takeuchi和Irene Chen,為十三名聖經翻譯員、翻譯促導員、行政人員和「與聖經聯繫」工作者,進行了為期兩周的OBT培訓。培訓地點設於秘魯南部人口五萬八千的阿班凱(Abancay)市。馬來西亞威克理夫不僅提供培訓導師,更協助籌募旅費,部分經費來自種子公司的啟動金。

她說:「此行讓我見證跨機構伙伴關係的強大力量。AIDIA、威克理夫國際聯會和馬來西亞威克理夫各司其職,完美展現了群體彼此服侍的美麗圖畫。」
馬來西亞團隊面對的挑戰之一,是如何跨越語言障礙授課。他們透過傳譯員,以英語(不是他們的第一語言)向西班牙語人士教學。
Tomomi說:「整體而言,這次工作坊讓我更深明白採納內容時,必須配合參加者的進度與需求。」她補充說,她在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,因著要克服語言障礙而獲益良多。「最重要的是,它提醒我們:我們所服侍的對象展現了何等的韌性和謙卑。」
陳麗玲表示:「神總在幕後掌管一切,聚集各人,建立連繫。起初我滿腦疑問 —— 既興奮,又懷疑這計劃能否實現;但事實證明它確實實現了。這確實是神的使命,我們非常感恩能參與其中。」
跨文化學習
助理行政員維迪亞(Yuly Vedia)原以為這是以理論為主、講座式的工作坊。結果,顏毅玲的團隊帶領學員作戲劇化演繹、繪圖、故事板與口頭重述等實際的練習。簡言之,他們運用了口語學習的模式來教授OBT。
在過程中,工作坊參加者實際體驗到OBT的各個階段 —— 這些階段與書面語翻譯並無太大差異:源語言理解、內化、口語起草、測試、修訂和校對。
維迪亞說:「實地練習真的很美妙,一同實踐也有助我們學習流程。」
與此同時,培訓導師也從中獲得嶄新的視角。顏毅玲表示,參加者的創意與洞見「激勵我們這些促導員反思進行口述靈修的新方法」。

「一種結構化、社區主導的翻譯方法」
顏毅玲指出,儘管AIDIA員工在培訓前已運用口述故事法,但多數人尚未清楚明白如何將OBT作為一種結構化、社區主導的聖經翻譯方法。事實上,總幹事塞萬提斯最初對OBT的實用性存疑。例如他質疑:當一位魁楚亞(Quechua)牧師講解馬太福音時,如需引用詩篇,該如何操作?
他質疑:「怎麼可能用口述譯本做到呢?難道要用手機查經文?這怎麼可能?所以,我當時滿腹疑團。」
他解釋:「他們教導的OBT更像是反覆聆聽聖經段落或故事,人們必須聆聽,在腦海中內化整個故事,然後自然地敘述出來。」
「總體而言,這整個培訓是個極大的祝福,它促使我們反思學習的另一種方式、教學的另一種方式,以及在社區中運用聖經的另一種途徑。」

將口述策略應用於現實世界中的翻譯
工作坊完結時,參加者都帶著對所學內容的熱忱離開,並為OBT策略能應用於自身處境而感恩。
魁楚亞語母語翻譯員蘭喬(Bernardino Lancho)坦言:「我從未聽聞過OBT這回事,原以為只是有人站著講聖經故事罷了。」
他表示所學到的口述策略,甚至能有效應用於書面語翻譯項目(他的團隊正在翻譯舊約)。
蘭喬表示:「這種方式很適合我們的社區,因為在這裏,口語比文字更盛行。我會付諸實踐:用口述形式翻譯我們已有的聖經。」
AIDIA正在將OBT方法,尤其是內化策略,作為推廣聖經的有效途徑。塞萬提斯指出:「我們發現這種方法的參與度與溝通度都很高。」
他們也討論將OBT作為新翻譯項目的初始策略。「協助促導員或當地翻譯員更深入地將要翻譯的經文段落內化。」塞萬提斯說:「過程分為兩階段:第一階段是進行口述翻譯,第二階段是將口譯內容轉化為書面語文本。」

在實踐中學習
為實踐OBT,工作坊參加者分為三組,各針對不同的目標受眾:第一組選擇翻譯給工作坊舉辦地阿班凱(Abancay)的魁楚亞語群體;第二組選擇阿班凱的西班牙語年輕人群體;第三組則選擇具有混合信仰的西班牙語移民群體。針對西班牙語群體的兩個小組,以經調整為目標受眾方言的西班牙語聖經段落為翻譯練習的基礎。
參與西班牙語方言組的翻譯促導員約蓮勞瓦斯奎茲(Yoliño Vasquez)表示:「起初我有些不自在,但後來我意識到,這是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而進行的翻譯 —— 思考經文的意思,忠實翻譯以接觸特定群體。 」
這又回歸到內化聖經的理念。
塞萬提斯表示:「對我們而言,這非常有啟發性,這種內化方式能幫助許多人更準確明白聖經故事,因為它是一個反覆聆聽以至能講述故事的完整過程。」羅哈斯(Dina Rojas)表示:「我雖有口述傳統的經驗,但這次工作坊讓我學會如何透過提問,深入挖掘經文的內涵。」
顏毅玲指出,這種深入理解的程度,甚至能應用於書面翻譯。如未充分掌握經文真義,易導致過度字面化或膚淺的譯文。內化過程讓翻譯員有時間徹底理解經文內涵,從而追求精準傳達,而非僅止於「字面正確」。

口述翻譯的力量
書面翻譯與口述翻譯的分別之一,在於團隊須考量顏毅玲口中的「情感詮釋」。該採用何種語氣?何處該停頓?如何呈現直接引述?舉例而言,顏毅玲先前受訪時提到馬可福音8章33節中耶穌責備彼得的場境 —— 祂是嚴厲斥責嗎?是否提高音調?敘述時,你是否也要升調?(詳見從一位譯經顧問的角度看口述聖經翻譯)。在情感層面明白並與經文聯結,能使譯本更易記住和有感染力。
翻譯員斯利洛瓦斯奎茲(Cirilo Vasquez)表示:「起初我們不知該期待甚麼,個人認為情感層面的詮釋極具衝擊力。對不識字的人而言,這至關重要。」
多年來,AIDIA採用口述聖經故事搭配圖畫書,作為推動「與聖經聯結」的策略。塞萬提斯指出,這種方式不僅受沒有讀寫能力的群體和兒童歡迎,更廣受各年齡層民眾喜愛。
他補充:「如今我們接受了聖經的口述翻譯培訓,我認為近四成的培訓內容與我們以往的實踐相似,差異在於這裏更著重教導如何將故事內化於心。」
塞萬提斯預期口述群體的牧者將樂見此法。
他說:「聆聽故事,講述故事,反覆講述 —— 我認為這方法會帶來極大的好處,相信他們會欣喜不已。」
撰文:Gwen Davies與Jim Killam,威克理夫國際聯會
聯會機構可下載和使用文中圖片
進深閱讀: